最近知乎上的一个朋友和我私信聊了一些关于效率工具以及 Workflow(此处指的是「工作流」)方面的一些问题。聊的内容比较碎片,所以还是打算写一篇文章来具体讨论一下。考虑到会涉及很多不同的主题,所以还是一个主题写一篇,这样也可以控制文章的长度。暂定按照以下主题来写:音乐篇、阅读篇、写作篇和时间管理篇。

音乐对我来说,应该算是日常生活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内容了,除了一些需要特别 Focus 的工作(例如看数学)不会听音乐外,其他时间都会戴着耳机。2016 年彻底地转入到 Apple Music 中来,期间试用过一段时间的 Spotify,网易云音乐几乎没怎么打开过。这篇打算讨论一下所有(尽量)听音乐方面相关的问题。

用什么设备听

我的大多数电子设备都是 Apple 系的,包括 rMBP、iPhone、iPad,所以听音乐也都是围绕着这些设备来。严格的来说,并不能算一个「音乐发烧友」,我对设备的要求并不是太高,甚至对音源也没有太高的要求,Apple Music 的音质已经完全能够满足了,无损音源内容几乎不听,其一是没有购买 CD 的习惯,所以没有合法的途径获取无损资源;其二是一直都是拿 iTunes 听音乐,无损还需要转格式编辑信息,过于麻烦。

主力播放器是 Macbook,几乎 80% 的时间都是在 Macbook 上听(写代码、阅读、写作等)。另外便是新购入的 iPhone 7,主要是外出坐车、跑步或是睡前听一下(之前是用 5s)。iPad 很少用来听音乐。

使用的耳机是 Westone UM Pro 30,使用体验很好,对比 Apple 自带的耳机有惊艳的提升,而且长时间佩戴也没有不适感(几乎没有戴着耳机的感觉)。想要具体了解得可以去搜相关的评测来看。

耳机是在 7 发售之前买的,传闻 7 要去掉耳机接口的时候其实我是不信的,结果还真去掉了。这导致了插 7 上需要多接一根转接线,略显累赘,所以现在在 iPhone 上听歌就直接拿自带的耳机了。

为什么不用网易云音乐

我知道,我也很讨厌类似「我为什么不 xxx」的说法,「不用就不用,还要批判一番」,但是还是要写一写。

其实我很早就开始使用网易云音乐了,那个时候一些热门的歌曲下评论还只有几百条,不像现在,动辄上千上万条评论。也安利过身边好多人用,曾经是长期的会员用户,所以还是有一些资格来谈论一下这个音乐服务的。

很明显,网易云音乐最初就是模仿 Spotify 的,包括界面设计,几乎一模一样。除了借鉴 Spotify 之外,网易云音乐还加入了很多自己的「创新」,而正是这些所谓的创新,让我开始慢慢得不想用它。

  1. 评论:其实我是赞成加入评论功能的,但是网易云的评论已经偏离了音乐评论的范围,变成了编故事、讲段子、骗赞评论的聚集地。认真评论音乐的几乎没有,我不知道如果想看段子为什么不上微博?这一点实际上让一个音乐软件变成了社交软件,不好意思,我只想好好听音乐。
  2. 歌曲:网易云上很多歌曲的信息混乱不堪,包括专辑信息、专辑封面、年份等,很多单曲甚至没有专辑信息,直接被编排到「热门歌曲串烧」这样的专辑里,我有强迫症,看着挺 low 的。并且很多的歌来源都不明确,大多数都是网友上传,甚至很多 Bilibili 鬼畜区的音乐也被上传上来,哪天听推荐就冷不丁得听到。
  3. 专辑封面不完整:网易云的一大特色就是模仿唱片机旋转,想看一下专辑封面是什么样还要点到专辑列表里面去看。在我看来,在电子设备上「拟物」是一种很没有效率的事,就像之前电子书的模拟翻页一样,「翻页」这个动作本来就是一个三维的过程,在手机上再怎么模拟也达不到现实中的效果,「瀑布式」的阅读方式才是正确的选择。所以我推崇「反拟物化」、「扁平化」和「极简化」的设计风格。
  4. 歌单:几乎所有的歌单都是由用户创建,和 Apple Music 与 Spotify 专门的音乐编辑创建的歌单相比,高下立判。

在我看来,听音乐是一件很纯粹的事,而网易云给这件纯粹的事加了太多的东西。

Apple Music 之痛

Apple Music 自从 2015 年 6 月发布以来,到现在已经有接近两年的时间了,从发布当天付费到现在,中间用了一段时间的国区,由于曲库原因,现在还换回了港区,每月 48 港币,虽然比国区每月 10 ¥(学生 5 ¥)贵了不少,不过依然很值,想想一张专辑的钱就可以听一个月。

虽说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Apple Music 依然可以说做得很烂,我在一年前的一篇文章(《Apple Music,古典音乐,阅读》)中已经吐槽过了,除了网络问题有了明显改善之外,其他的并没有太大的改进。以至于现在每年的 WWDC 最期待的不是发布什么新产品,而是 Apple Music 有什么大的改进,加了些什么功能。

我在 V2EX 上也发过一篇帖子吐槽过 Apple Music。

这些问题肯定和 iTunes 的历史因素有关,iTunes 本身就是作为一个音乐商店,在没有 Apple Music 之前,听音乐的流程就是从商店中购买数字音乐(或者从 CD 中导入),然后添加到 Library 中,之后对这些音乐做什么事都与商店中的音乐无关了。而到了 Apple Music,它依然延续着之前的流程,当把音乐添加到 Library 中后,你对音乐做出的评分、加心实际上都和云端的数据无关了,所有数据都存放在本地的 iTunes Library.xml 文件中,所以这才会导致一部分音乐明明加过心了,到了手机上一看却是没有加过心的,并且由于存放在本地的原因,云端的数据也不会更新,这也会影响到每天推荐给你的音乐。

Medium 上的一个设计师专门帮 Apple Music 重新设计了一下:Apple Music Redesign,在我看来,比原版的 Apple Music 好太多。

很难想象,把 iPhone 做得只有 7 mm 厚的科技公司,竟然连 iTunes 中遗留的种种问题也解决不好。

听什么

我并不打算讲太多「听什么」的内容,音乐本来就是一个很个人的事情,但是,音乐真的没有好坏吗?实际上,Apple Music 与网易云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是,前者有意得引导你听,而后者是根据你听歌的记录推荐相似的(尽管并不准)歌曲。

相比较网易云的每日推荐,Apple Music 只有一个最爱精选(My Favorites Mix),里面有很多你之前就已经喜欢的歌,每周更新一次。而更多的每天推荐是类似「朴树:音乐灵感」、「古典音乐:混音和改编歌曲」这样的人工手动编辑的歌单,而一般这样的歌单都会附带编辑的一些评语,让你能够大体得了解这张歌单内容,比如今天推荐给我的「古典音乐:混音和改编歌曲」:

古典樂的經典旋律恆久不變,但同樣的旋律放在此歌單中卻可讓你帶來驚喜!耳熟能詳的柴可夫斯基、韋瓦第等大師作品,換上電子工程師 Max Richer、CFCF 及 DJ Spooky 的混音和改編,令幾百年前的作品添上時代感,即使充滿實驗性和玩味,趣味滿分。

相比没有目的、仅仅根据自己的喜好乱听,这种引导的方式会慢慢影响你的音乐品味。

另一方面,它还会每天给你推荐不一样的专辑,比如我喜欢听 Imagine Dragons,它今天就给我基于此推荐了《An Awesome Wave》、《Skying》、《Megalithic Symphony》等专辑。

快餐音乐时代,很多歌曲单独从专辑中拿出来听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按照专辑来听,依然是严肃欣赏音乐的唯一方式。

怎么听

用过两种方法。

1)类似于 Spotify,添加到 Library 的歌曲就算是你想以后继续听的,「加心」的行为只是用来作为推荐的参考。这种方式就不需要再本地再建一个智能播放列表专门用来过滤加心的歌曲了,因为 Library 中的所有的歌都是你想听的。

2)添加到 Library 中只是作为一个「稍后听」的过程,一般这种情况是按照专辑来添加到 Library 中,然后把这张专辑从头到尾(或者以你喜欢的方式)听一遍,把喜欢的歌加心,并给歌曲评分(可选),然后建立智能播放列表过滤出加心的歌,例如,我除了有一个 「Favorites」 歌单(自动更新 Library 中加心的歌曲),还有一个「古典精选」歌单,其中内容是类型为「Classical」并且已经加心了的歌曲。智能播放列表可以使用很复杂的过滤器。这种听歌方式也是现在我用的,这其实和之前在 iTunes Store 上购买音乐再听并没有什么区别,除了改成了订阅的方式并且附带了推荐功能。

不过听音乐这种事各有各的方法,这里也仅仅是提供参考。

一些辅助工具

其实写到这里基本已经写完了。如果你不是一个强迫症、数据控、偏执狂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最后这部分并没有什么太多帮助。

我使用 last.fm 来记录自己听了什么,Mac 上使用的是官方的 Last.fm Scrobbler 这个软件,不过它只能记录离线的歌曲,对于 Radio 就无能为力了,所以我辅助 Bowtie 这个小软件来记录,为了防止重复记录,需要把 Last.fm Scrobbler 中的 Enable Scrobbling 选项关闭。

记录数据可以让你更好得知道平常的音乐喜好,以及某张专辑、某首歌、某个艺人听了多少次等等。并且 last.fm 提供通用的 API 来方便导出这些数据,说不定以后有什么用。

过去一周我的听歌记录可以在 这里 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