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上周末的时候,和朋友们制定了一个每月挑战的计划(输的人请其他参与人吃饭),我的挑战是一个月内读完 5 本书,写 2 篇书评。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 3/5,进度还是挺快的。

另外这篇文章大部分是在碎片时间内写的,比如中午吃饭的时候、等咖啡的时候,这些时间里写完了大部分的内容。

做计划的 11 个流程

接近 2020 年了,如何制定新的一年的计划?最近在 YouTube 上看到了一个关于如何制定计划的视频,分享一下其中的观点,用 11 个步骤来制定计划。

视频地址:https://youtu.be/QyS2P-oDaK4

1)把目标写下来

如果只是把目标放在脑子里,肯定会忘记,所以制定计划的第一步就是把目标写下来。

2)在各个方向设定目标

视频里面提到了四个方向:

  • 健康
  • 财富
  • 快乐

我认为这四个方向是纯目标导向的,例如工作会带来财富,和家人相处会带来爱等。

你也可以按照领域来进行划分,例如工作、学习、生活、兴趣等。

一定要把目标写得清楚,这样完成的概率才更高。

3)写下为什么要完成这些目标,赋予意义

这一点作者参考了 Tony Robbins 的 RPM 目标设定方法。什么意思呢,你需要问一下自己,为什么需要设定这个目标(Why)。

4)为目标设定完成期限

没有 Deadline 的目标注定不会完成。所以需要为目标设定 Deadline,对于比较小的目标,可以直接设定一个 Deadline,对于更大一些的目标,可以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来设定 Deadline。

例如 2020 年我有一个目标是「读完 100 本书」,这个目标很大,可以把它分解成:每个季度阅读 25 本书,然后这个目标的 Deadline 就是每个季度末。

5)检视目前阻碍目标完成的点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有什么弱点、阻碍的地方是我需要先去解决的?

例如我有一个目标是在投资领域有一点成果,阻碍我的点事我对金融投资了解非常少,这是我的短板,是需要去解决的地方。

6)针对这些阻碍点,你需要什么样的环境、资源,做什么?

上面说了,「我对金融投资领域了解过少」是一个阻碍点,那么为了增强短板,我需要做些什么呢?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法就是去阅读一些关于投资的书籍。

7)把目标分解成行动

目标是一个结果为导向的东西,它本身是 undoable 的,那么我们需要把目标具化成具体的行动。

还是针对上面的一个投资的例子,可以具化成下面几个具体的行动(仅仅是举例):

  • 1-2月阅读关于投资的书籍
  • 3 月梳理自己的资产结构
  • 4 月挑选合适的投资产品
  • 5 月形成自己的投资模式

8)把目标进行排序

目标可能会设定很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都值得完成,你需要把时间放在那些优先级更高的目标上。对目标进行排序,优先去完成优先级更高的目标。

9)让计划变成生活习惯

计划如果写完了就放在那里,很可能什么都完不成,所以我们需要把目标变成生活中的习惯。

例如「阅读 100 本书」这个目标,可以编程「每天阅读 1h」这样的习惯。

10)马上行动

执行力比什么都重要。

11)每天早上、晚上重新看一遍自己写的目标,做视觉化练习

目标需要时时刻刻放在大脑里,可以把这一条放在每天早上和晚上的流程中,例如早上起来就先 Review 一下今年的目标。

什么是视觉化练习呢?可以想象一下完成了这个目标是什么样子的,这样可以让目标在大脑中记忆得更加深刻。

如果你有用 Anki 的习惯,还可以把目标加到 Anki 中来时时复习。

用一张便利贴来规划一天的工作

这个方法是我在《Make Time》这本书中学到的,目的是聚焦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因为 todo list 太多了,要做完几乎不可能,所以我们优先把其中最重要的事情做完就可以了。

使用方法也非常简单,把一个便利贴分成 4 个部分,最上面的写下今天要做的最重要的事(One Big Thing),下面写上三件次重要的事(3 Medium Things)。

例如,下面这个是我今天的一页便利贴:

我今天最重要的事就是写这篇博客。

这个方法和我上周总结里所写的「每日三件事」也非常类似,主要的原理就是聚焦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便利贴上的事情都做完了怎么办?《Make Time》中给出的建议是今天可以先不再做其他事了,或者找一些比较轻松的事情来做,因为今天已经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完了,已经是一个 High Productive 的一天(想象一下,之前有多少天是每天都完成了最重要的事呢)。

我的实践是如果还在工作中,我会挑一些不那么耗费脑力的工作来做,例如开会、评审需求之类的。另外要确保每天的 One Big Thing 确实是有一点挑战的,要不然太容易就太容易完成了(刚开始可以从简单的一个小事做起)。

3WH2T 阅读笔记法

这个方法是我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摸索出来的方法(Google 了之后还没有发现有相同的),和5W1H 分析法类似。

具体含义:

  • Who:这本书是谁写的?或者这本书的主人公是谁?
  • Why: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 What:这本书讲了什么?
  • How:这本书提供了哪些行动指南?
  • Think:读完这本书我自己的想法是什么?
  • Todo: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想做什么?

(上图是我读《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所做的一个 3WH2T 笔记)

这种笔记的好处是:

  1. 让你保持主动阅读的状态,带着问题去驱动阅读;
  2. 可以在之后快速回顾一本书,好的书是读一遍不够的,这种方法使你不需要再去读原书,直接看笔记就可以了;
  3. 把书中的内容转换成行动,读书的目的如果不是为了消遣,肯定是想要有所得的。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实践书中的东西,所以读完一本书后要想想去做些什么。

这个笔记还只是原材料,是给自己看的,如果想给别人看,还需要从笔记中提炼出一些观点来,例如写一篇书评。

不要给 Evernote 分类

在过去使用 Evernote 的 5 年时间里,我重构了不下 10 次笔记本的分类方法,因为 Evernote 不支持无限层级的笔记本,所以还特地使用了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

但是,这些分类真的有意义吗?在这么长的使用时间里,很少出现点击到某个分类中去查看笔记的情形,大部分情况还是通过搜索来完成。后来在看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时候,他的观点是笔记本不需要分类,这样做的好处是:

  • 什么笔记都可以往里面塞,写笔记前不需要思考过多;
  • 没有分类才更加活用,而且避免陷入「不知道放在哪个笔记本」的分类困境;
  • 避免完美主义。

纸质笔记本尚有这些优点,更别提 Evernote 了,完全可以借助搜索找到任何内容。我现在使用三个笔记本来分类:

  • A@Inbox:所有的笔记先放到 Inbox 中;
  • B@Notes:所有我自己写的内容;
  • C@References:所有别人写的内容(摘录、Web Clip 的内容);
  • Z@External:外部笔记本(多看、Kindle 笔记同步等)。

用这个笔记本体系再也不需要管分类了,需要用的时候直接 CMD+J 呼出搜索框搜索。

不要陷入完美主义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