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长文写得少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 Twitter 上输出观点,这存在两个缺点:1)思考过于碎片化;2)思考的内容过于浅显,没有深入。但是如果每个观点都需要输出一篇长文的话,我实在也做不到(博客的 Draft 里面躺了几十篇草稿,还有几十个 Idea 等着去写)。所以可以取一个中间值,在博客上记录下每周的思考、见闻、阅读感想以及做了什么,这比 Twitter 上的一百多字要好了许多。

重新阅读书籍

过去一年,被碎片化的内容占去了太多时间,虽然每天还保持着阅读的习惯,但是书籍的阅读量下降了很多,大部分时间都在阅读保存在 Instapaper 中的稍后读文章。阅读单篇文章的一个坏处就是无法形成一个体系化的知识结构,可能我读了几十篇关于 Startup 的文章都不如去把《从零到一》读一遍来得有效。

但是稍后读还是有它的作用的:

1)获取资讯。稍后读的内容一般半衰期都比较短,偏向于时效性比较强的内容,可以很快速的反应一段时间的热点是什么。例如,经常看 36kr 话,虽然不会有什么太多营养价值的内容,但是可以知道最近的行业动态以及资本方向。

2)知道别人是怎么做的。学习别人的经验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这也是我很喜欢阅读个人博客的原因,学习别人对待某件事的看法可以给自己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另外,稍后读除了纯「碎片化」阅读之外,也可以进行主题阅读,例如我订阅了 Instapaper 会员之后,是支持全文搜索的,所以如果我想快速了解某个领域的知识/动向的话,我会从我的稍后读保存的文章里进行全文搜索,然后再依次阅读,这比漫无目的的碎片化阅读来的有效的多,也比直接阅读一本书来的快速。

为了让自己保持一个系统性的阅读,最近几周的时间内又重新开始阅读书籍了,到目前为止,已经读完了《ReWork》、《Shape Up》(Basecamp 新出的书,目前还没出版)、《麦肯锡精英的高效阅读法》,正在读《穷查理宝典》、《硅谷钢铁侠》,基本上一周两本书的速度。

和伟人做朋友

在我的阅读内容中,最喜欢阅读的一个类型就是传记类作品了,包括一些日记、随笔集。你可以深入伟人们的生活,去看看他们在某些情况下是怎么做的。和富兰克林做朋友不太可能,但是你可以阅读他的传记,你可以从传记中知道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多的成就,他在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是如何解决问题的。经验是一件非常宝贵的东西,更何况是伟人们的经验。

为此,我在 Evernote 中建立了一个 Notebook 叫「Make Friends with Great」,目的就是记录一些传记的摘录和网上搜集的轶事。今天在阅读《穷查理宝典》的时候,发现查理竟然和我有相同的想法!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职业生涯横跨政府、商业、金融业和工业多个部门;每当公开发表演讲或找到听众的时候,不管何时也无论听众是多是少,查理总是流露出对他的仰慕。在喜诗糖果公司 75 周年庆典上,查理说:「我本人是个传记爱好者。我认为当你试图让人们学到有用的伟大概念时,最好是将这些概念和提出它们的伟人的生活与个性联系起来。我想你要是能够和亚当·斯密交朋友,那你的经济学肯定可以学得更好。和「已逝的伟人」交朋友,这听起来很好玩,但如果你确实在生活中与那些有杰出思想的已逝的伟人称为朋友,那么我认为你会过上更好的生活,得到更好的教育。这种方法比简单地给出一些基本概念好很多。」

如何做读书笔记

如果阅读一本书不能给你留下什么,那么相当于没有读,所以我的宗旨是:阅读一定要做笔记。如何做笔记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除了要考虑不同的阅读介质外(Kindle、纸质书),还需要考虑到做笔记的时间成本。

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所有的笔记都要能够搜索,如果笔记不能搜索,那么想要快速找到一年前某本书中的某个令你精神一振的段落变得几乎不可能。所以我这里推荐使用 Evernote 或其他能够进行全文搜索的工具(Evernote 除了能保存你的阅读笔记外,还可以保存任何你想要搜索的知识,可以作为你的第二大脑,这一点上,Bear、Notion、Notes 等工具是比不了的)。

所以不管是纸质书还是 Kindle 中的笔记,都需要整理到 Evernote 中。Kindle 如果是在 KPW 或其他阅读器上阅读的话,可以生成一份 clipping.txt,然后借助 clippings.io 这个网站就可以导出笔记,然后并导入到 Evernote 中。但是如果是在 Mac 或 iOS 版上阅读的话,只能够通过 Kindle 内置的 APP 来进行笔记导出,但是这种导出存在一个问题,内容是不完整的。

如上图所示,可以看出每条笔记最后都缺失了,不知道是 Bug 还是 Amazon 有意为之(版权问题?)。这样会导致一个问题,为了笔记的完整性,我只能通过 Kindle 来阅读,Mac 和 iOS 版的 Kindle APP 只能作为一个查询的工具。

纸质书的话,做笔记是非常方便,直接拿笔写就好了,我一般为了保证阅读的连贯性,只会用笔划线。但是电子化是个问题,我先在的解决办法是等一本书读完了之后找时间统一把笔记抄到 Evernote 上去(虽然我打字速度很快,但是也要花挺长时间),这样也可以算作一种重读。

不管是电子书还是纸质书,读完了我都会写一份简单的笔记,这个是除了摘录外自己的观点输出。

电子书 vs 纸质书

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我是比较偏爱电子书的。因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或提升心智,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搜索到以前读的内容(我记性很差,上个月看的书已经忘记讲什么了,除了一些特别有趣的东西)。

但是纸质书比电子书好的地方有:

  1. 纸质书的排版要远远优秀于电子书
  2. 可以看到厚度,可以闻到书香
  3. 可以收藏,也可以作为礼物

虽然上面几个功能对一个实用主义者而言,作用并不是太大,但是能够给阅读带来一种强烈的仪式感。

李如一曾在一天世界的一期博客中说过:

一、我不希望多年后自己的藏书只是一堆数字文件;

二、如果我大部分时间读电子书,从我女儿的角度看,我就只是长时间盯着 iPad 看而已。我没有提供「正在阅读的人类」这一原型供她模仿。

我的解决办法是主力阅读电子书,然后发现比较好的书买一本纸质书进行收藏,在微信读书上几乎不需要花钱买书,这样只需要花一分钱买纸质书了。但是并不是所有书都是由电子版的,所以还是需要去阅读纸质书。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保持一本书只在一个平台或介质上阅读,这样可以保证笔记不会一半在纸质书上,一半在电子书里。

之前某天在 Evernote 中写过一篇笔记来分析到底是阅读纸质书还是电子书:https://www.evernote.com/l/AqCDWgWYwnZPX4d17p3tfMv-YXpxuM7wNsc

阅读工具的选择

这几天体验下来,发现还是使用 Kindle 阅读比较方便:

1)墨水屏,和纸张更为接近。虽然微信读书和多看提供更好的排版,但是使用手机来阅读长时间眼镜还是有点酸的,手机上的干扰也比较多。

2)Amazon 商城提供了很好的购书体验,我同时订阅了 Kindle Unlimited,在 Kindle Unlimited 中没有的书我会直接购买,如果商城中也没有(比如说一些英文书),我会找资源发送到 Kindle 中。

3)统一只使用 Kindle 来阅读。这样可以保证所有的笔记都在 Kindle 的 My Clippings.txt 文件中,然后借助 clippings.io 这个网站可以方便地导出到笔记到 Evernote 中。

番茄工作法

虽然我工作的时候会计时(使用 Toggl),但是很少用到番茄工作法,普通的番茄工作法在我看来有一个弊端:

每个番茄 25 分钟,时间过短。25 分钟基本上做不了什么事情,或者刚刚进入工作的状态,这个时候再休息 5 分钟会打破这种工作的的状态。所以最好一个番茄的时间设定得更长一些,我设定的时间是 50 分钟,然后再休息 10 分钟。

在看《Shape Up》这本书的过程中,学到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给要做的事情设定 Appetite(期望),而不是根据这个任务的工作量来设定时间。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限定时间内完成某件事,目标更加明确,避免慢慢悠悠做事,而且也会防止陷入完美主义的时间旋涡中。《Shape Up》这本书想写介绍了 Basecamp 公司的工作方法,之后可能会写篇书评。

每天最重要的三件事

我通常使用 OmniFocus 来管理需要完成的任务,但是随着时间的累计,OmniFocus 中囤积的任务会越来越多,很多任务都是以后可能会做的(GTD 中的 Someday/Maybe),这些任务其实不做也没事,按照巴菲特的双清单法则,这些任务应该直接删掉不要做。

所以这周我尝试了一下新的任务管理方法,主动写下今天要做的最重要的三件事,然后早上去公司就直接开始做,做完了这三件事就证明我这一天是高效的,这之后随便做什么都 OK 了。

实践下来有几点建议:

  1. 最重要的事不一定是最紧急的,你肯定能区分的出来。如果某件事让你犹豫它重不重要,那它大概率是不重要的;
  2. 最开始不要给自己设定太大的目标,三件事的可以先简单一些,我的三件事情基本都可以在半天内做完,这样保证了一天的开始就是高效的,然后想划水就可以划水了。